基因合成与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核心应用场景差异是什么?能否结合使用?
基因合成与基因组编辑技术(以CRISPR-Cas9为代表)是现代合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两大核心技术,但二者的技术逻辑、操作对象和核心目标存在本质差异。前者是 “从无到有” 地创造基因序列,后者是 “在已有基础上” 修饰基因组;二者不仅可以结合,而且结合后能实现单独技术无法达成的复杂生物学目标。
一、核心应用场景差异:从技术逻辑看 “创造” 与 “修饰” 的分野
为了清晰对比,我们先从技术本质入手,再展开具体应用场景的差异:
维度 |
基因合成(Gene Synthesis) |
基因组编辑(以 CRISPR-Cas9 为例) |
技术本质 |
体外化学合成寡核苷酸,拼接成完整基因/DNA片段(无模板依赖) |
依赖向导RNA(gRNA)定位基因组靶点,通过Cas9切割实现DNA插入、缺失或替换 (有模板依赖,需靶向已有基因组) |
操作对象 |
体外DNA片段(基因、启动子、调控序列等) | 活细胞内的基因组(染色体DNA) |
核心目标 |
合成天然不存在的序列,或优化天然序列 | 修饰细胞/生物已有的基因组序列 |
关键限制 |
合成长度有限(常规≤10kb,最长可达百万碱基但成本极高) | 依赖靶点附近的PAM序列,可能存在脱靶效应 |
基于上述差异,二者的核心应用场景明显不同:
1. 基因合成:聚焦 “体外创造与优化”,服务于基础研究与产业合成
基因合成的核心价值是摆脱对天然基因模板的依赖,直接设计并合成符合需求的 DNA 序列,应用场景集中在 “体外构建” 和 “序列优化”:
(1)基础研究:构建定制化基因工具
合成带标签的基因(如GFP、Flag标签),用于蛋白质定位与功能研究;
合成突变体基因(如点突变、缺失突变),研究基因功能的构效关系;
合成人工启动子、增强子等调控元件,优化基因表达效率。
(2)合成生物学:构建人工生物系统
合成 “人工基因回路”(如Toggle Switch、振荡器),实现对细胞行为的精准调控;
合成微生物的 “最小基因组”(如支原体人工基因组Mycoplasma mycoides JCVI-syn3.0),探索生命的基本构成;
设计并合成 “密码子优化” 的基因:根据宿主密码子偏好性(如大肠杆菌、酵母、哺乳动物细胞)调整基因序列,大幅提升异源蛋白的表达量(例如工业生产胰岛素时,优化人胰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3)产业应用:体外制备关键DNA原料
合成PCR引物、gRNA、siRNA等实验试剂;
为基因治疗制备病毒载体的骨架序列(如AAV载体的rep/cap基因);
合成疫苗相关的抗原基因(如新冠mRNA疫苗的刺突蛋白基因,需先合成 DNA模板再转录为mRNA)。
2. 基因组编辑(CRISPR-Cas9):聚焦 “体内修饰”,服务于基因功能与表型改造
CRISPR-Cas9的核心价值是精准靶向活细胞的基因组,实现对 endogenous(内源)基因的修饰,应用场景集中在 “体内改造” 和 “表型调控”:
(1)基础研究:解析基因功能
基因敲除(Knockout):通过 Cas9 切割引发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导致基因移码突变失活,研究基因缺失后的表型变化;
基因敲入(Knockin):通过同源定向修复(HDR)在靶点插入外源序列(如荧光蛋白基因),实现对基因表达的实时追踪;
高通量基因筛选:构建gRNA文库,一次性敲除成百上千个基因,筛选与特定表型(如癌症耐药、细胞凋亡)相关的关键基因。
(2)疾病治疗:修正致病突变
遗传性疾病:如镰状细胞贫血(由β-珠蛋白基因点突变引起),通过 CRISPR-Cas9修复患者造血干细胞中的突变位点;
传染病:编辑 T 细胞的CCR5基因(HIV入侵细胞的受体),使T细胞获得抗 HIV能力(如 “柏林病人” 的后续研究思路);
癌症:编辑CAR-T细胞的基因(如敲除PD-1基因),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3)农业与畜牧业:改良物种性状
抗逆作物:编辑水稻的OsEPF1基因,增强其抗旱性;
优质畜牧:编辑猪的MYH6基因,提高瘦肉率;
无病毒苗木:编辑柑橘的基因,使其抵抗黄龙病。
(4)模式生物构建
构建基因编辑小鼠、斑马鱼等,模拟人类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癌症),用于药物筛选。
二、技术结合:“体外合成” 赋能 “体内编辑”,实现 1+1>2
基因合成与CRISPR-Cas9不仅不冲突,反而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基因合成为CRISPR提供 “定制化工具”,CRISPR为基因合成的 “体外序列” 提供 “体内递送与整合” 的途径。二者结合是实现复杂基因工程目标的关键策略,典型应用场景包括:
1. 合成 CRISPR 的核心组件:gRNA 与修复模板
CRISPR-Cas9的效率完全依赖gRNA的特异性和修复模板的精准性,而这两者均需通过基因合成制备:
gRNA合成:gRNA的核心是20bp的 “靶向序列”,需根据目标基因的PAM位点设计,再通过化学合成获得;对于高通量筛选,还需合成包含上万个gRNA的 “gRNA文库”。
HDR修复模板合成:基因敲入或点突变修复依赖同源修复模板(单链寡核苷酸 ssODN或双链DNA dsDNA),这些模板的序列需与靶点上下游同源,且包含待插入/修正的序列——必须通过基因合成定制(例如,修复镰状细胞贫血的点突变时,需合成包含正常β-珠蛋白基因片段的修复模板)。
2. 构建 “基因编辑+基因合成” 的复杂载体
为实现CRISPR系统的高效递送(如进入哺乳动物细胞),需将Cas9基因、gRNA序列及修复模板整合到同一载体中,而载体的核心元件(如Cas9基因、启动子、polyA信号)均需基因合成:
例如,常用的 “All-in-One” CRISPR载体:通过基因合成获得密码子优化的Cas9基因(适配哺乳动物细胞表达)、定制化gRNA序列和修复模板,再将三者克隆到病毒载体(如慢病毒、AAV)中,实现对靶细胞的一步编辑。
3. 合成生物学中的 “大片段整合”:从体外设计到体内落地
合成生物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构建 “人工生物模块” 并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这需要二者的深度结合:
案例 1:微生物细胞工厂构建
为了让酵母菌生产青蒿素前体(青蒿酸),科学家先通过基因合成优化了青蒿的关键酶基因(如ADS、CYP71AV1),再利用CRISPR-Cas9将这些合成的基因精准整合到酵母菌的基因组中,同时敲除酵母菌自身的竞争代谢通路——最终实现青蒿酸的工业化生产(2013 年《Science》报道)。
案例 2:人工染色体构建
2017年,中国科学家合成了酵母的4号染色体(长度约1.5Mb),并通过 CRISPR-Cas9技术将其 “替换” 到酵母细胞的基因组中,实现了人工染色体的体内功能验证。
4. 基因治疗中的 “精准替换”:合成治疗性基因+CRISPR递送
对于因基因片段缺失导致的疾病(如杜氏肌营养不良,由dystrophin基因大片段缺失引起),单一CRISPR编辑无法修复,需结合基因合成:
先通过基因合成制备 “迷你 dystrophin 基因”(保留核心功能域,长度适合递送);
再利用 CRISPR-Cas9在患者肌肉细胞的基因组中 “打开” 特定位点,将合成的迷你基因整合进去,恢复蛋白功能。
核心差异:基因合成是 “体外创造序列”,解决 “没有什么” 的问题;CRISPR 是 “体内修饰基因组”,解决 “已有序列怎么改” 的问题。
结合逻辑:基因合成为CRISPR提供 “定制化工具”(gRNA、修复模板、功能基因),CRISPR为基因合成的 “体外序列” 提供 “体内落地” 的途径(精准整合到基因组)。
未来趋势:二者的结合将推动合成生物学、基因治疗、农业育种等领域向 “更精准、更复杂、更高效” 发展,例如构建完全人工设计的基因组、实现多基因疾病的一次性修复等。
最新动态
-
09.02
多克隆抗体定制中,抗原类型(重组蛋白、合成多肽、小分子半抗原、全细胞)的选择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型抗原对定制成功率的影响如何?
-
09.02
化学法siRNA合成中,氧化步骤的作用是什么?氧化不完全会对siRNA的稳定性造成哪些影响?
-
09.02
基因合成与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核心应用场景差异是什么?能否结合使用?
-
09.01
EMSA凝胶电泳迁移实验中,探针的选择有哪些关键要求?
-
09.01
EMSA的核心原理是什么?为什么结合蛋白质的核酸会 “跑不动”?
-
08.29
siRNA药物的RNA合成需要哪些特殊修饰以提升体内稳定性?与科研用siRNA合成相比,工艺控制有何差异?
-
08.29
多克隆抗体定制的经典免疫程序包含哪些步骤?(基础免疫、加强免疫、效价监测、采血)不同宿主的免疫间隔(如2周/次、3周/次)如何确定?
-
08.28
如何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位点,并在酵母单杂交实验中进行验证?
-
08.28
在酵母双杂交实验中,酵母细胞转化效率低是常见问题之一,可能由哪些原因导致,如何解决?
-
08.28
外泌体鉴定的主要指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