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8云顶集团-4118ccm云顶集团

EMSA的核心原理是什么?为什么结合蛋白质的核酸会 “跑不动”?

信息来源:4118云顶集团 作者:genecreate_cn 发布时间:2025-09-01 15:40:21

EMSA核心原理及 “跑不动” 的原因解析

    EMSA(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是分子生物学中用于检测蛋白质与核酸(DNA/RNA)相互作用的经典技术,其核心逻辑围绕 “电泳迁移率差异” 展开,结合蛋白质的核酸 “跑不动” 本质是分子大小、电荷性质改变导致的迁移速度变化。

一、EMSA 的核心原理

EMSA核心是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 分离核酸分子,通过对比 “游离核酸” 与 “蛋白质 - 核酸复合物” 的电泳迁移位置,判断二者是否结合。具体可拆解为3个关键步骤和底层逻辑:

1. 实验设计的核心前提:非变性电泳环境

    与变性电泳(如 SDS-PAGE,会破坏蛋白质结构和复合物)不同,EMSA 使用非变性凝胶缓冲体系(不添加 SDS、β- 巯基乙醇等变性剂),目的是:

    保持蛋白质的天然空间结构(确保其能与核酸正常结合);
    维持 “蛋白质 - 核酸复合物” 的稳定性(避免复合物解离,影响后续分离)。

2. 核心现象:迁移率差异的产生

    实验中会设置两个关键组,通过电泳后的信号(如核酸标记的荧光/放射性)对比,观察相互作用:

    游离核酸组:仅含标记的靶核酸(如特定启动子区域的 DNA 片段),无蛋白质;

    蛋白质-核酸孵育组:靶核酸与待检测蛋白质(如转录因子、酶)预先孵育,若二者结合则形成 “蛋白质 - 核酸复合物”。

    电泳时,凝胶作为多孔分子筛,分子的迁移速度由两个核心因素决定:分子大小( Stokes 半径) 和净电荷量。当核酸结合蛋白质后,这两个因素均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迁移率显著降低(即 “跑不动”)。

3. 结果验证:特异性对照的必要性

    为排除非特异性结合(如蛋白质与核酸的随机吸附),需设置对照实验(如 “竞争实验”:加入过量未标记的相同核酸,若能竞争性取代标记核酸,说明结合是特异性的),这是 EMSA 结果可信性的关键,也是其原理的延伸应用。

 

二、为什么结合蛋白质的核酸会 “跑不动”?

    结合蛋白质的核酸 “跑不动”,本质是 “蛋白质 - 核酸复合物” 与 “游离核酸” 在分子大小和电荷性质上的巨大差异,导致电泳迁移速度显著减慢,具体原因可从以下2点详细解释:

1. 分子大小剧增:凝胶分子筛的 “阻碍效应”

    非变性凝胶的多孔结构类似 “分子筛”,分子在电场中迁移时,需穿过凝胶的微孔,分子越大(Stokes 半径越大),受到的微孔阻碍越强,迁移速度越慢。

    游离核酸(如短链 DNA 探针):分子质量小(通常几十至几百 bp,约几万 Da),Stokes 半径小,能快速穿过凝胶微孔,电泳后会迁移到凝胶的较下方位置;

    蛋白质-核酸复合物:蛋白质分子质量远大于核酸(如一个转录因子约 20-100kDa,若形成二聚体则更大),结合后复合物的总分子质量和 Stokes 半径会 “倍增”(如 “20kDa 蛋白质 + 10kDa DNA” 的复合物,大小远超过单独的 10kDa DNA)。

    这种 “体积膨胀” 会使复合物在凝胶中受到更强的摩擦阻力和微孔阻碍,迁移速度大幅下降,最终停留在凝胶的较上方位置,形成 “跑不动” 的视觉效果。

2. 净电荷量改变:电场驱动力的 “削弱效应”

    核酸(DNA/RNA)本身带有强烈的负电荷(磷酸骨架贡献),在电场中会向正极快速迁移,这是其电泳迁移的核心驱动力;而蛋白质的净电荷则因氨基酸组成(如酸性氨基酸带负电、碱性氨基酸带正电)不同,可能为负、正或中性。
当蛋白质与核酸结合时,会发生以下电荷变化:

    若蛋白质带正电:会中和部分核酸的负电荷,导致复合物的净负电荷量减少,向正极的迁移驱动力减弱;

    若蛋白质带负电:虽不会中和核酸电荷,但复合物的总负电荷量虽增加,但其 “分子大小增加的幅度” 远超过 “电荷增加的幅度”—— 根据电泳迁移率公式(迁移率∝电荷/分子大小),分子大小对迁移率的影响占主导,最终仍导致迁移速度下降。

    蛋白质的结合要么 “削弱驱动力(中和电荷)”,要么 “放大阻碍(增大体积)”,二者共同作用使复合物迁移速度远慢于游离核酸,表现为 “跑不动”。

 

    EMSA 的核心原理是利用非变性电泳分离 “游离核酸” 与 “蛋白质 - 核酸复合物”,通过迁移位置差异判断相互作用;而结合蛋白质的核酸 “跑不动”,本质是 “复合物分子大小剧增(分子筛阻碍增强)” 和 “净电荷量改变(电场驱动力减弱)” 的双重作用,导致其电泳迁移率显著低于游离核酸。这一技术至今仍是研究转录调控、酶 - 核酸互作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