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位点,并在酵母单杂交实验中进行验证?
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位点,再通过酵母单杂交实验验证,是研究转录调控(如转录因子 - 启动子结合)的经典思路。该流程的核心逻辑是:先通过生物信息学缩小候选结合位点范围,再用实验验证相互作用的真实性,具体可分为 “生物信息学预测” 和 “酵母单杂交验证” 两大模块,以下详细解析各步骤及关键注意事项:
一、生物信息学预测蛋白质-DNA相互作用位点
蛋白质与 DNA的相互作用依赖于蛋白质的 DNA结合结构域(DBD) 与DNA上的顺式作用元件(如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TFBS) 的特异性结合,预测需从 “蛋白质DBD分析” 和 “DNA候选区域位点预测” 两方面入手,结合多工具交叉验证提高准确性。
(1)第一步:分析目标蛋白质的DNA结合结构域(DBD)——明确 “结合能力基础”
首先需确认目标蛋白质是否含已知的 DNA结合结构域(如锌指、螺旋 - 环 - 螺旋 HLH、亮氨酸拉链bZIP等),这是判断其是否能结合 DNA的前提。
(2)第二步:确定DNA候选区域 —— 锁定 “潜在结合片段”
蛋白质(如转录因子)通常结合于目标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转录起始位点 TSS 上游2000bp 至下游500bp)或增强子沉默子区域,需先获取该区域的DNA序列。
(3)第三步:预测具体的DNA结合位点——定位 “核心结合序列”
基于上述DBD 和 DNA候选区域,用工具预测具体的结合位点(通常为 6-15 bp 的短序列,即 “模体 Motif”),常用两种策略:
策略 1:基于 “已知模体(PWM)” 的预测 —— 适合有已知DBD 家族的蛋白质
若目标蛋白质属于已知转录因子家族(如 bZIP、NF-κB),可利用数据库中收录的该家族蛋白质的位置权重矩阵(PWM) ,在 DNA候选区域中搜索匹配的模体。
策略 2:基于 “蛋白质结构” 的对接预测——适合有三维结构的蛋白质
若目标蛋白质(或其DBD)有已知三维结构(如PDB数据库中可查),可通过分子对接模拟蛋白质与DNA的结合,预测关键结合位点及相互作用的氨基酸核苷酸。
(4)预测结果的筛选原则
为减少后续实验工作量,需按以下标准筛选候选位点(通常保留3-5个):
显著性优先:FIMO预测的p值<1e-4,或对接结合能<-5kcal/mol;
位置相关性:优先选择启动子核心区(TSS 上游200-1000bp)或表观活性区域的位点;
二、酵母单杂交实验验证 —— 确认 “真实相互作用”
酵母单杂交(Yeast One-Hybrid, Y1H)的原理是:将目标蛋白质与酵母转录激活域(AD,如GAL4 AD)融合,若蛋白质能结合报告载体上的 DNA候选位点,则 AD 会激活下游报告基因(如 His3、LacZ)的表达,酵母可在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或显色。实验需分 “载体构建”“酵母转化与筛选”“阳性验证” 三步进行。
(1)第一步:构建核心载体(关键前提)
需构建两类载体:AD-蛋白质融合载体(激活载体) 和DNA候选位点 - 报告基因载体(诱饵载体) ,载体需与酵母菌株的营养缺陷型匹配(如常用菌株 Y187 为 Trp⁻、Leu⁻,载体需含 TRP1、LEU2 筛选标记)。
载体类型 |
构建要点 |
示例(以载体pGADT7-Rec2(AD载体,Leu⁻筛选) 和pHis2(报告载体,Trp⁻筛选)为例) |
1. AD-蛋白质融合载体 | 目的基因克隆:从cDNA中PCR扩增目标蛋白质的编码序列(含完整DBD),引入与 pGADT7-Rec2多克隆位点匹配的酶切位点(如 EcoRⅠ、BamHⅠ); 载体酶切与连接:用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AD载体和PCR产物,胶回收后用T4 DNA连接酶连接,转化大肠杆菌 DH5α,筛选阳性克隆; 验证:通过菌落PCR、酶切验证和测序,确保目的基因正确插入AD载体(阅读框无移码,无碱基突变)。 |
扩增TP53的编码序列(含DBD), 用EcoRⅠ/BamHⅠ 双酶切后连接到 pGADT7-Rec2 的对应位点, 构建 pGADT7-TP53 载体。 |
2. DNA候选位点-报告载体 | 诱饵DNA片段设计:合成3-5个串联的DNA候选位点(如每个位点10bp,串联3次,增强结合信号),两端引入与 pHis2 多克隆位点匹配的酶切位点(如HindⅢ、BglⅡ); 载体构建与验证:双酶切pHis2载体和合成的诱饵DNA片段,连接后转化大肠杆菌,筛选阳性克隆; 阴性对照载体:构建含 “随机DNA序列”(与候选位点无同源性)的 pHis2载体,用于排除非特异性结合。 |
合成3个串联的 TP53 候选位点 “GGGCAAGCCC”, 用 HindⅢ/BglⅡ 连接到 pHis2 的报告基因(His3)上游,构建 pHis2-TP53-site 载体; 同时构建含随机序列的 pHis2-random 载体。 |
(2)第二步:酵母转化与选择性筛选
将 AD 融合载体和报告载体共转化到酵母菌株(如 Y187),通过选择性培养基筛选能生长的酵母克隆(提示蛋白质与 DNA结合,激活报告基因)。
操作步骤 | 关键细节 | 对照设置(确保实验可靠性) |
1. 酵母感受态制备 |
挑取Y187单菌落接种 YPD 液体培养基,30℃、200 rpm振荡培养至 OD₆₀₀=0.4-0.6(对数中期); 按PEG/LiAc 法制备感受态细胞(参考酵母双杂交转化方法,确保细胞活性)。 |
无特殊对照,需确保感受态细胞转化效率正常 (可用空载体验证,菌落数 > 100 个平板)。 |
2. 共转化与涂布 |
共转化体系:AD载体(100ng)+ 报告载体(100ng)+ 酵母感受态(50μL),按PEG/LiAc 法操作,42℃热休克 25分钟,复苏后涂布筛选平板; 筛选平板选择: 基础筛选:SD-Leu-Trp 平板(仅筛选成功转化两种载体的酵母,排除未转化细胞); 互作筛选:SD-Leu-Trp-His平板(加入3-AT,即3 -氨基 - 1,2,4 - 三唑,抑制 His3 基因的背景表达,浓度需优化:通常 0.5-50 mM,从低浓度开始测试)。 |
必须设置的对照: 1. 阳性对照:AD-已知结合蛋白+对应报告载体 (如 AD-GAL4+pHis2-GAL4-site,确保体系有效);
2. 阴性对照 1:AD-空载体 + 报告载体 (排除报告载体自身激活);
3. 阴性对照 2:AD-目标蛋白质 + pHis2-random (排除蛋白质与随机 DNA的非特异性结合);
4. 空白对照:仅转化一种载体(排除污染)。 |
3. 培养与观察 |
30℃倒置培养3-5天,观察平板上是否有酵母克隆生长; 判断标准:若 AD-目标蛋白质+报告载体的平板上有克隆生长,且阴性对照平板(尤其是对照 2)无克隆或极少克隆,提示可能存在特异性相互作用。 |
若阳性对照生长正常,阴性对照1/2无生长,说明实验体系可靠; 若阴性对照2有生长,需提高3-AT浓度或重新筛选候选位点。 |
(3)第三步:阳性克隆的验证——排除假阳性
筛选出的阳性克隆需进一步验证,确保相互作用的特异性,常用两种方法: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X-Gal显色实验)
原理:若蛋白质与DNA结合,除激活His3外,还会激活LacZ报告基因(部分载体如pLacZ含该基因),LacZ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可分解X-Gal产生蓝色产物。
操作:挑取阳性克隆接种SD-Leu-Trp-His液体培养基,30℃培养至 OD₆₀₀=0.5-1.0,取100μL 菌液加入X-Gal(终浓度40μg/mL),30℃孵育 8-24 小时,观察是否变蓝。
判断:蓝色克隆为阳性(进一步确认相互作用),白色克隆为假阳性。
点板验证与浓度梯度测试
挑取阳性克隆,用无菌水稀释至 OD₆₀₀=0.1、0.01、0.001 三个浓度,分别点种到含不同 3-AT 浓度(如 1 mM、5 mM、10 mM)的 SD-Leu-Trp-His 平板上,30℃培养3天。
判断:若克隆在高 3-AT 浓度下仍能生长(且阴性对照不能),说明相互作用强度高,特异性好。
突变验证(可选,深入验证关键位点)
对蛋白质的DBD 关键氨基酸(如预测的Arg→Ala突变)或DNA候选位点的关键核苷酸(如G→A突变)进行定点突变,构建突变型AD载体或报告载体。
若突变后酵母无法在SD-Leu-Trp-His平板上生长,说明该氨基酸核苷酸是相互作用的关键位点,进一步证明相互作用的特异性。
三、关键注意事项(避免实验失败或假阳性)
载体构建的阅读框检查:AD-蛋白质融合载体需确保目的基因的阅读框与AD的阅读框一致,否则无法表达正确的融合蛋白(可用在线工具如 “ExPASy Translate” 验证)。
3-AT 浓度优化:不同报告载体的背景表达不同,需通过预实验测试3-AT浓度(从0.5mM开始,逐步提高),确保阴性对照无生长,阳性对照能生长。
自身激活排除:若AD-空载体+报告载体的平板上有克隆生长(自身激活),需缩短DNA候选位点的长度、减少串联次数,或更换报告载体(如pLacZ替代 pHis2)。
生物信息学预测的交叉验证:至少用两种不同工具(如JASPAR+FIMO和分子对接)预测候选位点,避免单一工具的假阳性结果。
四、流程总结
预测阶段:分析蛋白质DBD→获取 DNA候选区域(启动子)→用 PWM 或分子对接预测结合位点→筛选 3-5个高置信度位点;
实验阶段:构建 AD-蛋白质载体和 DNA- 报告载体→共转化酵母→选择性培养基筛选→β- 半乳糖苷酶活性验证→突变验证关键位点;
结果判断:仅当 “AD-目标蛋白质 + 特异性报告载体” 的平板上有克隆生长且显色,而所有阴性对照无生长时,可确认蛋白质与该DNA位点存在特异性相互作用。
该流程通过 “生物信息学缩小范围 + 实验验证确认” 的模式,高效且准确地研究蛋白质-DNA相互作用,是转录调控机制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
最新动态
-
08.28
如何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位点,并在酵母单杂交实验中进行验证?
-
08.28
在酵母双杂交实验中,酵母细胞转化效率低是常见问题之一,可能由哪些原因导致,如何解决?
-
08.28
外泌体鉴定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
08.28
聚合物沉淀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
08.27
什么是 “密码子优化”?为什么在重组蛋白表达(如大肠杆菌、哺乳动物细胞)中,基因合成必须进行密码子优化?
-
08.27
siRNA合成的每一步偶联反应效率通常需达到多少才能保证全长产物比例?低效偶联会导致哪些杂质?
-
08.27
酶促法RNA合成中,T7RNA聚合酶的启动子序列对合成效率有何影响?如何设计模板以提高RNA合成产量
-
08.27
不同宿主物种(兔、鼠、羊、鸡)多克隆抗体定制在免疫难度、抗体产量、后续应用兼容性上有何区别?
-
08.26
体外转录法RNA合成依赖哪些核心组件(如酶、模板、核苷酸)?其合成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
-
08.26
化学法DNA合成的主流技术 “固相亚磷酰胺三酯法” 中,核苷酸单体如何通过逐步偶联实现DNA合成?核心反应步骤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