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SA凝胶电泳迁移实验中,探针的选择有哪些关键要求?
在EMSA(凝胶迁移或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实验中,探针的选择与设计是决定实验成败的核心环节,其需同时满足 “特异性结合靶蛋白”“可高效检测”“适配凝胶电泳体系” 三大核心目标。以下从 6 个关键维度详细说明探针的选择要求,附具体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
一、核心要求1:序列与靶标结合位点的 “绝对匹配”
EMSA本质是检测 “核酸探针 - 蛋白质复合物” 的迁移率变化,因此探针序列必须与靶蛋白的天然结合位点完全一致(或高度保守),这是特异性结合的基础。
精准匹配结合元件:需明确靶蛋白的结合motif(如转录因子的 DNA 结合位点、RNA结合蛋白的RNA元件),探针序列需完整覆盖该 motif 及必要的侧翼序列(通常侧翼各延伸2-5个碱基,维持结合位点的空间构象)。
例:若检测 NF-κB(结合位点为 5’-GGGACTTTCC-3’),探针需包含完整的 10bp核心序列,不可缺失或替换关键碱基(如将 “G” 改为 “A” 会导致结合亲和力下降90%以上)。
避免非特异性结合序列:需通过数据库(如 JASPAR、TRANSFAC)验证探针序列,排除与其他无关蛋白的潜在结合位点(如富含 AT/GC 的重复序列可能结合组蛋白或非特异性 DNA 结合蛋白)。
双链/单链选择:
检测DNA结合蛋白(如转录因子、组蛋白):需使用双链 DNA(dsDNA)探针,且两条链需完全互补(避免错配导致的构象异常);
检测RNA结合蛋白(如miRNA结合蛋白、剪接因子):需使用单链RNA(ssRNA)探针,且需模拟天然RNA的二级结构(必要时通过RNAfold预测构象,确保结合位点暴露)。
二、核心要求 2:长度需平衡 “结合效率” 与 “电泳分辨率”
探针长度直接影响两个关键指标:
一是与蛋白的结合效率(过短可能无法稳定结合,过长可能增加非特异性结合);
二是凝胶电泳的分辨率(过短易扩散,过长导致复合物与游离探针迁移率差异不显著)。
最优长度范围:
探针类型 |
推荐长度 | 原理说明 |
双链DNA探针 |
15-30bp | 短于15bp:结合位点不完整,亲和力低;长于30bp:非特异性结合概率升高,电泳条带模糊 |
单链RNA探针 |
20-40nt | RNA易形成二级结构,稍长序列可确保结合位点暴露,同时避免迁移率过低 |
修饰型探针(如生物素标记) |
可适当延长2-5bp | 补偿标记基团对结合的轻微影响,维持亲和力 |
特殊情况调整:若靶蛋白为 “多亚基复合物”(如 RNA 聚合酶 Ⅱ),结合位点较大,可将探针长度延长至 35-50 bp,但需通过预实验验证非特异性结合情况。
三、核心要求 3:标记方式需适配 “检测灵敏度” 与 “实验场景”
探针需携带可检测的标记基团,以区分 “游离探针” 和 “探针-蛋白复合物”。不同标记方式的灵敏度、操作复杂度差异较大,需根据靶蛋白丰度选择:
标记类型 |
灵敏度 | 优势 | 劣势 | 适用场景 |
放射性标记(如³²P) |
极高(pg级) | 灵敏度最高,无背景干扰,结果可靠 | 需特殊防护,半衰期短(³²P仅14天),污染风险 | 低丰度靶蛋白、首次验证实验 |
荧光标记(如FAM) |
高(ng级) | 无放射性,操作安全,可实时检测 | 凝胶背景可能干扰信号,需避光操作 | 常规检测、高通量EMSA(如 capillary EMSA) |
生物素标记 |
中(ng级) | 信号可放大( streptavidin-酶偶联),稳定性高 | 需额外孵育检测试剂(如 HRP-链霉亲和素),步骤较多 | 低丰度蛋白、需长期保存探针的实验 |
关键注意事项:标记位点需避开靶蛋白结合区域(如 dsDNA 探针可标记 5’端,不影响双链内部的结合位点);标记效率需≥90%(可通过薄层层析或 HPLC 验证),低效标记会导致游离探针信号过强,掩盖复合物条带。
四、核心要求 4:避免 “自身二级结构” 干扰结合
探针若形成发夹、茎环等二级结构,会导致结合位点被掩盖,无法与靶蛋白结合,直接导致实验假阴性。需通过以下方式规避:
序列设计时预判结构:使用软件(如DNAfold、RNAfold)预测探针的二级结构,确保结合motif处于 “单链暴露区” 或 “双链无错配区”,ΔG(自由能)绝对值越小(如 ΔG > -5 kcal/mol),结构越不稳定,越利于结合。
例:若RNA探针预测形成茎环结构,且结合位点位于茎部,需调整侧翼序列(如替换1-2个碱基)破坏茎结构,同时不改变核心结合 motif。
实验中优化变性 - 复性条件:
dsDNA探针:需通过 “95℃变性 5 min + 缓慢降温至室温” 形成均一的双链,避免部分单链残留;
ssRNA探针:需在使用前 70℃变性 5 min,立即冰浴 5 min,抑制二级结构复性,再加入反应体系。
五、核心要求 5:纯度需达 “电泳级”,避免杂质干扰
探针中的杂质(如未标记的核酸、核酸酶、盐类)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未标记核酸会竞争结合靶蛋白,导致复合物条带减弱;核酸酶会降解探针,产生弥散条带;高盐会影响凝胶电泳的迁移率。
纯度标准:需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纯化,确保探针纯度≥95%,无明显杂带(可通过银染或紫外检测验证)。
纯化后处理:纯化后的探针需用无酶水溶解,避免 EDTA(抑制核酸酶但可能影响蛋白活性);浓度需精准定量(通过 Nanodrop 检测 OD260 值),常规反应体系中探针终浓度为1-10nM(浓度过高会导致游离探针信号过强,过低则复合物信号弱)。
六、核心要求 6:设置 “对照探针” 验证特异性
EMSA 实验需同时设置对照探针,排除 “非特异性结合” 或 “实验系统误差”,这是探针设计的重要补充(虽非 “探针本身的属性要求”,但为选择与使用探针的必要环节):
特异性竞争探针(Cold Probe):与标记探针序列完全一致的未标记探针,用于验证结合的特异性。若加入过量 Cold Probe(通常为标记探针的 50-200 倍摩尔浓度)后,“探针 - 蛋白复合物” 条带消失,说明结合是特异性的;
突变探针(Mutant Probe):将靶蛋白结合位点的关键碱基替换(如 NF-κB 结合位点的 “GGG” 改为 “AAA”),用于验证结合的序列依赖性。若突变探针无法形成复合物条带,进一步证明靶蛋白仅结合特定序列;
无关探针(Non-specific Probe):与靶蛋白结合位点无关的核酸序列(如随机序列或其他蛋白的结合位点),用于排除 “蛋白与核酸的非特异性结合”。若无关探针无复合物条带,说明实验无假阳性。
序列精准:100% 匹配靶蛋白结合位点,无关键碱基突变;
长度适配:dsDNA 15-30bp、ssRNA 20-40nt,平衡结合效率与电泳分辨率;
标记高效:根据蛋白丰度选择标记方式,标记效率≥90%,位点不干扰结合;
结构稳定:无二级结构,结合位点充分暴露;
纯度达标:PAGE 纯化,纯度≥95%,无杂质;
对照完整:搭配特异性竞争、突变、无关探针,验证结果可靠性。
遵循以上要求,可最大程度降低 EMSA 实验的假阴性/假阳性,确保结果的特异性与重复性。
最新动态
-
09.01
EMSA凝胶电泳迁移实验中,探针的选择有哪些关键要求?
-
09.01
EMSA的核心原理是什么?为什么结合蛋白质的核酸会 “跑不动”?
-
08.29
siRNA药物的RNA合成需要哪些特殊修饰以提升体内稳定性?与科研用siRNA合成相比,工艺控制有何差异?
-
08.29
多克隆抗体定制的经典免疫程序包含哪些步骤?(基础免疫、加强免疫、效价监测、采血)不同宿主的免疫间隔(如2周/次、3周/次)如何确定?
-
08.28
如何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位点,并在酵母单杂交实验中进行验证?
-
08.28
在酵母双杂交实验中,酵母细胞转化效率低是常见问题之一,可能由哪些原因导致,如何解决?
-
08.28
外泌体鉴定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
08.28
聚合物沉淀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
08.27
什么是 “密码子优化”?为什么在重组蛋白表达(如大肠杆菌、哺乳动物细胞)中,基因合成必须进行密码子优化?
-
08.27
siRNA合成的每一步偶联反应效率通常需达到多少才能保证全长产物比例?低效偶联会导致哪些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