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8云顶集团-4118ccm云顶集团

外泌体鉴定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信息来源:4118云顶集团 作者:genecreate_cn 发布时间:2025-08-28 15:29:07

    外泌体鉴定是确保其研究或应用可靠性的关键步骤,需从形态特征、粒径分布、特异性标志物三个核心维度展开,这也是国际通用的外泌体鉴定 “金标准”(基于 MISEV 2018/2022 指南,即《最小信息规范:胞外囊泡研究》)。此外,部分场景还需补充纯度分析(排除杂质干扰),以下详细解析各指标及检测方法:

一、核心鉴定指标(三大维度)

    外泌体是源于细胞内体系统的胞外囊泡(EVs),直径约30-150nm,具有双层膜结构,且携带细胞来源的特异性蛋白、脂质和核酸,其鉴定需精准匹配这些特征。

1. 形态特征:双层膜囊泡结构(直观证据)

    外泌体的核心形态学特征是“杯状或茶碟状的双层磷脂膜囊泡”(因样本制备过程中脱水导致膜结构塌陷,而非天然形态),需通过高分辨率显微技术观察,排除其他非囊泡杂质(如蛋白质聚集体、脂蛋白颗粒)。

检测方法 原理与特点 关键判断标准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利用电子束穿透样本,获得高分辨率(0.1-1 nm)的黑白图像,是外泌体形态鉴定的 “首选方法”。 观察到明确的双层膜结构;
囊泡呈圆形/椭圆形,无明显棱角或不规则边缘;
排除 “无膜结构的颗粒”(如蛋白聚集体)或 “单层膜囊泡”(如微囊泡)。

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cryo-TEM)

样本在冷冻状态下直接观察,无需脱水染色,可保留外泌体天然形态(避免 TEM 导致的膜塌陷)。 天然状态下为球形双层膜囊泡;
膜结构完整,无人工损伤(如染色剂沉淀附着)。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利用电子束扫描样本表面,获得三维表面图像,适合观察外泌体的分布和表面形态。 囊泡呈分散或聚集的球形颗粒;
表面光滑,无明显突起或杂质吸附。

2. 粒径分布:30-150 nm 的特征范围(尺寸证据)

    外泌体的粒径是区分其他胞外囊泡(如微囊泡:100-1000nm,凋亡小体:500-2000nm)的关键指标,需通过精准的粒径分析技术验证其尺寸符合典型范围,且分布集中(避免杂质导致的多峰分布)。

检测方法

原理与特点 关键判断标准

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

基于激光散射原理,实时追踪单个囊泡的布朗运动,同时计算粒径分布和浓度(颗粒数 /mL),是粒径分析的 “主流方法”。 粒径主峰集中在30-150 nm,无明显大于 200 nm 的杂峰(排除微囊泡);
粒径分布均匀,变异系数(CV)通常 < 30%(避免多分散性过高);
可同时验证浓度合理性(如细胞上清来源外泌体浓度通常为 10⁹-10¹¹ 颗粒 /mL)。

动态光散射(DLS)

基于颗粒对光的散射强度波动,计算平均粒径和分散度,适合初步筛查(分辨率低于 NTA)。 平均粒径在 30-150 nm 范围内;
分散指数(PDI)<0.5(PDI 越小,粒径分布越均一,PDI>0.7 提示存在大量杂质)。

原子力显微镜(AFM)

利用探针扫描样本表面,获得三维形貌和粒径数据,可同时观察形态和尺寸(分辨率高,但检测效率低)。 单个囊泡高度(粒径)为 30-150 nm;
形态呈圆形,高度与直径比例符合双层膜囊泡特征(约 1:3-1:5)。

3. 特异性标志物:外泌体来源相关蛋白(分子证据)

    外泌体携带其来源细胞内体膜的特异性蛋白(“阳性标志物”),同时缺乏其他细胞器或细胞碎片的蛋白(“阴性标志物”),通过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标志物,可验证其 “外泌体身份” 并排除污染。

标志物类型

典型蛋白举例 检测意义

阳性标志物(必检)

四跨膜蛋白家族:CD9、CD63、CD81(外泌体最核心的通用标志物,源于内体膜,几乎所有外泌体均表达);

内体相关蛋白:TSG101(内体分选复合物组件)、Alix(内体膜连接蛋白);

细胞来源特异性蛋白:如上皮细胞来源外泌体可能表达 EpCAM,免疫细胞来源可能表达 CD45。

证明样本中存在外泌体,且来源于细胞内体系统(而非细胞膜脱落的微囊泡)。

阴性标志物(必检)

细胞器蛋白:Calnexin(内质网蛋白)、GRP94(内质网蛋白)、Cytochrome C(线粒体蛋白);

细胞碎片蛋白:Albumin(白蛋白,血清来源杂质)、Lamin A/C(细胞核蛋白)。

排除内质网、线粒体、细胞核碎片或血清杂质污染,证明外泌体纯度。

二、补充鉴定指标:纯度分析(排除干扰)

    若外泌体用于功能研究(如药物递送、细胞通讯)或临床应用,需进一步分析纯度,避免杂质(如游离蛋白、脂蛋白、核酸)影响实验结果。常见检测方法包括:

    蛋白定量与SDS-PAGE:

        用 BCA/Bradford 法测定外泌体样本的总蛋白浓度,结合 NTA 测得的颗粒浓度,计算 “颗粒 / 蛋白比”(理想值 > 10⁹ 颗粒 /μg 蛋白,比值越低提示游离蛋白越多);

        通过 SDS-PAGE 电泳观察蛋白条带,外泌体样本应呈现特异性条带(如 CD9、CD63),而非弥散的杂带(游离蛋白特征)。

    核酸污染检测:

        提取外泌体样本中的核酸(DNA/RNA),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或 QPCR 检测,若出现明显的基因组 DNA 条带(如 28S/18S rRNA),提示存在细胞碎片污染。

    脂蛋白去除验证:

        外泌体与脂蛋白(如 HDL、LDL)粒径重叠(30-100 nm),可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如蔗糖密度梯度,外泌体密度约 1.13-1.19 g/mL)分离后,检测脂蛋白标志物(如 ApoA1),验证其去除效果。

 

三、鉴定流程与注意事项

    标准鉴定流程:

    遵循 “形态→粒径→标志物” 的顺序,即:先用 TEM 观察双层膜结构,再用 NTA 确定粒径范围,最后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阳性 / 阴性标志物,三者均符合标准即可确认外泌体。

    关键注意事项:

        样本制备影响结果:外泌体分离方法(如超速离心、PEG 沉淀、试剂盒提取)会影响纯度,需在鉴定时注明分离方法(如 “超速离心纯化的外泌体”);

        避免假阳性/假阴性:

            Western Blot 检测标志物时,需设置阳性对照(如已知外泌体样本)和阴性对照(如细胞裂解液);

            NTA 检测时需稀释样本至合适浓度(10⁸-10⁹ 颗粒 /mL),避免浓度过高导致颗粒团聚,误判为大粒径杂质;
        遵循MISEV指南:发表研究时需明确列出所用鉴定方法、仪器型号及关键参数(如 TEM 放大倍数、NTA 检测温度),确保结果可重复。

 

    外泌体鉴定需 “形态、粒径、标志物” 三者结合,缺一不可,同时根据研究需求补充纯度分析,才能确保样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后续功能研究或应用奠定基础。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