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8云顶集团-4118ccm云顶集团

体外转录法RNA合成产物中常见的杂质(如dsRNA)如何检测?这些杂质为何会引发免疫反应?

信息来源:4118云顶集团 作者:genecreate_cn 发布时间:2025-09-26 13:52:44

    在体外转录(IVT)合成RNA的过程中,由于酶促反应的非特异性、模板残留或反应条件波动,常会产生双链RNA(dsRNA)、截短RNA、DNA模板残留、核苷酸二聚体/多聚体等杂质,其中dsRNA是最受关注的免疫原性杂质。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些杂质(重点为dsRNA)的检测方法,以及杂质引发免疫反应的核心机制:

一、体外转录RNA产物中常见杂质的检测方法

1.核心杂质:双链RNA(dsRNA)的检测

    dsRNA的检测需结合“定性确认”和“定量分析”,常用方法如下:

    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baseddetection):利用特异性识别dsRNA的单克隆抗体(如J2抗体、K1抗体,可特异性结合≥40bp的dsRNA),通过免疫印迹检测RNA样本中的dsRNA。操作时需将RNA样本变性后转移至膜上(或直接点样),与dsRNA抗体孵育后显影,根据条带或斑点的有无/强度判断dsRNA是否存在及相对含量。该方法特异性高,可排除单链RNA的干扰,是检测dsRNA的经典手段。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将RNA样本包被在酶标板上,加入dsRNA特异性抗体(如J2),再通过二抗偶联的酶(如HRP)催化底物显色,通过吸光度值定量dsRNA含量。该方法灵敏度高(可检测pg级dsRNA)、通量高,适合批量样本的定量分析,常用于RNA药物(如mRNA疫苗)的质量控制。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合核酸染色法:利用dsRNA与单链RNA(ssRNA)的电泳迁移率差异(相同分子量下,dsRNA迁移速度通常慢于ssRNA),将RNA样本进行非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随后用可区分dsRNA与ssRNA的染料(如SYBRGold,对dsRNA的染色亮度高于ssRNA)染色,通过凝胶成像观察是否存在异常条带(即dsRNA)。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适合初步筛查,但灵敏度较低(仅能检测ng级dsRNA),且无法准确定量。

    RT-PCR法(针对特定dsRNA序列):若已知可能产生的dsRNA序列(如由模板反向重复序列形成的dsRNA),可设计针对dsRNA的特异性引物(如分别识别dsRNA两条链的引物),通过RT-PCR扩增目标片段,根据扩增产物的有无和量判断dsRNA的存在及含量。该方法特异性极高,但仅适用于已知序列的dsRNA检测,通用性较差。

 

2.其他常见杂质的检测

    DNA模板残留:常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通过设计针对体外转录模板DNA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定量残留的DNA含量,避免DNA引发的免疫反应或对后续实验(如细胞转染)的干扰。

    截短RNA与核苷酸多聚体:可通过尿素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不适用核酸,需用尿素变性胶)分离不同长度的RNA,结合银染或荧光染色观察是否存在短于目标RNA的条带(截短RNA)或小分子条带(核苷酸多聚体);也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或毛细管电泳(CE)进行定量分析,分辨率更高。

二、杂质(尤其是dsRNA)引发免疫反应的核心机制

    体外转录RNA中的杂质(主要是dsRNA,其次是未修饰核苷酸、DNA残留)会被哺乳动物细胞的固有免疫识别受体识别,激活固有免疫通路,引发炎症反应或免疫细胞活化,具体机制如下:

1.dsRNA:固有免疫的核心“危险信号”

    dsRNA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病毒复制过程中(如RNA病毒的复制中间体、双链RNA病毒的基因组),因此人体进化出了多种专门识别dsRNA的受体,将其视为“病毒入侵的信号”,进而激活免疫反应。这些受体按分布位置可分为两类:

细胞内受体(主要通路):

    RIG-I样受体(RLRs):包括RIG-I、MDA5等,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其中,MDA5可特异性识别长链dsRNA(通常>1000bp),RIG-I则识别带有5'三磷酸基团的短链dsRNA(常见于体外转录RNA的末端杂质)。当dsRNA与RLRs结合后,会激活下游的MAVS信号分子,进而激活IRF3/IRF7和NF-κB通路,最终促使细胞分泌I型干扰素(IFN-α/β)和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6)。I型干扰素会进一步诱导周围细胞表达抗病毒蛋白(如PKR、OAS),同时激活NK细胞和T细胞,引发广谱的免疫反应。

    TLR3:主要分布在内涵体膜上,可识别内涵体中吞噬的dsRNA(如细胞吞噬的外源RNA颗粒)。TLR3与dsRNA结合后,会激活TRIF信号通路,同样导致I型干扰素和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加剧免疫反应。

    细胞表面受体:部分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TLR7/8也可间接识别dsRNA的降解产物(如单链RNA片段),辅助激活免疫反应。

    这些免疫反应在生理状态下是对抗病毒的保护机制,但在体外转录RNA的应用场景中(如mRNA疫苗、基因治疗),若dsRNA杂质过多,会导致“过度免疫反应”——轻则引发局部炎症(如注射部位红肿、发热),重则可能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甚至影响RNA的稳定性(I型干扰素诱导的PKR会降解外源RNA),降低RNA的功能效率。

 

2.其他杂质的免疫激活作用

    DNA模板残留:细胞内的DNA识别受体(如cGAS-STING通路)可识别外源DNA,激活与dsRNA类似的IRF3和NF-κB通路,同样分泌I型干扰素和促炎细胞因子,加剧免疫反应;此外,DNA还可能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存在潜在安全风险。

    未修饰核苷酸与截短RNA:体外转录常用的未修饰尿苷(U)会被细胞内的TLR7/8识别(TLR7/8可识别含尿苷的单链RNA),激活免疫反应;而截短RNA可能形成异常的二级结构(如局部双链),间接被RLRs或TLR3识别,进一步增强免疫激活效应。

    体外转录RNA的杂质检测(尤其是dsRNA)是保障其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步骤,而杂质引发的免疫反应本质是人体固有免疫系统对“外源核酸异常信号”的正常防御,需通过优化转录工艺(如使用修饰核苷酸、优化酶体系)和纯化步骤(如柱纯化去除dsRNA、DNA酶消化去除模板)来降低杂质含量,减少免疫干扰。


最新动态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