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双荧光实验,操作步骤有哪些主要区别?
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双荧光实验)中,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核心原理一致——通过报告基因(如萤火虫荧光素酶Luc) 检测目标调控元件(如启动子、 enhancer、miRNA靶位点)的活性,同时以内参基因(如海肾荧光素酶Rluc) 校正转染效率差异。但由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如细胞壁、细胞器)、转染方式及培养体系存在本质区别,操作步骤的核心差异集中在细胞准备、转染方法、孵育条件和裂解处理四个环节,具体区别如下:
一、核心区别总览表
操作环节 |
动物细胞(以哺乳动物细胞为例) | 植物细胞(以烟草叶片细胞为例) |
1.细胞准备 |
无细胞壁,贴壁/悬浮培养,需控制细胞密度(如60%-80%汇合度) | 有细胞壁,需通过“原生质体制备”去除壁或直接用完整叶片浸润 |
2.转染方法 |
脂质体转染、病毒转染、电穿孔(无需去壁) | 农杆菌介导浸润(最常用)、原生质体脂质体转染、基因枪 |
3.转染后孵育 |
37℃、5%CO₂恒温培养箱,孵育24-48h | 22-25℃、光照培养(模拟自然生长条件),孵育24-72h |
4.细胞裂解 |
直接加动物细胞专用裂解液,裂解5-10min | 需先研磨破碎细胞壁(液氮/研磨仪),再加植物专用裂解液 |
5.其他关键差异 |
无需考虑光照、渗透压;转染效率较高(20%-80%) |
需严格控制渗透压(原生质体易破裂)、光照影响基因表达; 转染效率较低(10%-50%) |
二、分步骤详细操作差异
1. 细胞准备阶段:细胞壁与培养体系的核心差异
双荧光实验的前提是让报告基因载体进入细胞,而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纤维素、果胶构成) 是载体进入的主要障碍,因此两者的细胞准备方式完全不同。
环节 |
动物细胞(如HEK293T、Hela) | 植物细胞(如烟草N.benthamiana、拟南芥) |
细胞来源 |
细胞系(冻存复苏后传代)或原代细胞(如心肌细胞) | 完整植株叶片(最常用,无需离体培养)或原生质体(离体酶解制备) |
关键处理 |
贴壁细胞:转染前1天铺板,确保转染时汇合度60%-80%(避免过度生长); 悬浮细胞:转染时密度调整为1×10⁶3×10⁶cells/mL |
完整叶片:提前1-2天培育健康叶片(无病虫害,叶龄3-4周); 原生质体:用纤维素酶+果胶酶裂解叶片细胞,去除细胞壁,需在等渗缓冲液(如含甘露醇)中操作,避免细胞破裂 |
培养条件 | DMEM/RPMI等培养基+10%胎牛血清(FBS)+双抗(青霉素/链霉素),37℃、5%CO₂ |
完整植株:土壤/水培,22-25℃,16h光照/8h黑暗周期; 原生质体:MS培养基(无琼脂)+蔗糖,25℃避光培养(避免光损伤) |
2. 转染/转化阶段:载体导入方式的本质差异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可通过脂质体等化学方法直接介导载体进入;植物细胞因细胞壁阻碍,需依赖农杆菌介导(利用细菌天然侵染植物的特性)或物理方法(基因枪、电穿孔) 。
方法 |
动物细胞常用方法 | 植物细胞常用方法 |
1.脂质体转染(最常用) |
原理:脂质体与DNA形成复合物,通过细胞膜融合进入细胞; 操作:将报告载体(Luc)、内参载体(Rluc)与脂质体混合,室温孵育20min后滴加至细胞培养板; 适用:贴壁/悬浮细胞(如HEK293T转染效率高) |
仅适用于原生质体(无细胞壁); 注意:需使用植物原生质体专用脂质体(如Lipofectamine3000适配型),避免渗透压损伤; 不适用:完整叶片细胞(细胞壁阻挡脂质体复合物) |
2.农杆菌介导(植物特有) | 不适用(农杆菌无法侵染动物细胞) |
原理:将报告基因插入农杆菌Ti质粒,农杆菌通过叶片伤口侵染植物细胞,将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或瞬时表达; 操作: 1.农杆菌转化:将Luc/Rluc载体转入农杆菌(如GV3101); 2.浸润处理:用含农杆菌的缓冲液(含乙酰丁香酮,诱导Ti质粒表达)浸泡叶片10-30s,或注射到叶片表皮下; |
3.其他方法 |
病毒转染(慢病毒/腺病毒,适用于难转染细胞)、电穿孔(适用于悬浮细胞) | 基因枪(适用于单子叶植物,如水稻,通过高压将DNA包裹的金颗粒打入细胞)、电穿孔(仅适用于原生质体) |
3. 转染后孵育阶段:环境条件的差异(温度、光照、CO₂)
动植物细胞的生理代谢需求不同,孵育条件直接影响报告基因的表达效率。
条件 |
动物细胞 | 植物细胞 |
温度 |
37℃(哺乳动物体温,匹配细胞代谢速率) | 22-25℃(植物最适生长温度,过高/过低抑制基因表达) |
CO₂ |
5%CO₂(维持培养基pH稳定,如DMEM含NaHCO₃) | 无需CO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调节自身pH,培养基无需CO₂缓冲) |
光照 |
无需光照(多数动物细胞避光培养,避免光毒性) | 16h光照/8h黑暗周期(模拟自然生长,光照可调控部分植物启动子(如光响应基因)的活性,需根据实验目的调整) |
孵育时间 |
24-48h(报告基因表达达峰,过长易导致细胞凋亡) | 24-72h(植物细胞代谢较慢,且农杆菌介导的表达需要更长时间;原生质体孵育不超过48h,避免破裂) |
4. 细胞裂解阶段:细胞壁破碎的关键步骤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可直接用裂解液溶解细胞膜;植物细胞需先破坏细胞壁,再裂解细胞膜,否则无法释放荧光素酶蛋白。
步骤 |
动物细胞 |
植物细胞 |
预处理 | 弃培养基,用PBS洗1-2次(去除血清残留,避免干扰裂解) |
完整叶片:剪下浸润后的叶片,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剪成小块(约0.5cm×0.5cm); 原生质体:离心收集细胞(1000rpm,5min),弃上清,用PBS洗1次 |
破碎细胞壁 | 无需(无细胞壁) |
必须步骤: 1.液氮研磨:将叶片小块放入研钵,加液氮快速研磨至粉末状(避免反复冻融,保护酶活性); 2.研磨仪破碎:用组织研磨仪(加钢珠)在4℃下破碎,效率更高 |
裂解操作 |
加入动物专用裂解液(如Promega的PLB),室温摇床孵育5-10min,裂解后离心(12000rpm,5min)取上清 | 向研磨后的粉末中加入植物专用裂解液(含蛋白酶抑制剂,避免酶降解),4℃摇床孵育15-20min(充分裂解细胞膜),离心(12000rpm,10min)取上清(去除细胞壁碎片) |
关键注意事项 |
裂解液避免过量,确保裂解液与细胞比例合适(如6孔板每孔加200μLPLB) | 研磨时需彻底(否则裂解不充分,蛋白得率低);裂解液需预冷(4℃),避免高温导致荧光素酶失活 |
5. 荧光检测与数据分析:步骤基本一致
两者的检测原理和数据分析方法完全相同,均通过双荧光素酶检测仪(Luminometer)实现:
加底物检测:取裂解上清,先加萤火虫荧光素酶底物,检测 Luc 活性(报告信号);再加终止液(含海肾荧光素酶底物),检测 Rluc 活性(内参信号)。
数据校正:计算相对荧光活性=Luc活性/Rluc 活性(消除转染效率、裂解效率的差异)。
结果分析:比较不同处理组(如对照组 vs 疾病模型组)的相对荧光活性,判断目标调控元件的活性变化。
三、核心差异的本质原因
动植物双荧光实验的操作区别,本质是由细胞结构(细胞壁有无) 和生理特性(代谢温度、光照需求) 决定的:
动物细胞:无壁、异养、需 37℃/CO₂,操作核心是 “高效转染+快速裂解”;
植物细胞:有壁、自养、需常温/光照,操作核心是 “突破细胞壁障碍(农杆菌 /研磨)+模拟自然生长条件”。
实验设计时需根据细胞类型选择适配的转染方法、裂解方案和孵育条件,才能确保报告基因的有效表达和检测准确性。
最新动态
-
09.11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双荧光实验,操作步骤有哪些主要区别?
-
09.11
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如何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探索相关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为疾病防治提供新靶点?
-
09.11
RT-PCR检测外泌体RNA的流程是怎样的?
-
09.08
双荧光实验怎么设计实验来确定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的具体结合位点?
-
09.08
酵母单杂交实验遇到菌株污染噬菌体的情况,该如何应对?
-
09.08
外泌体中RNA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检测?
-
09.03
基因合成的长度上限通常是多少?目前已报道的最长人工合成基因/基因组是多少(如合成酵母染色体)?
-
09.03
未来siRNA合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长链合成效率和修饰兼容性?
-
09.03
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蛋白标志物的操作要点是什么?
-
09.02
多克隆抗体定制中,抗原类型(重组蛋白、合成多肽、小分子半抗原、全细胞)的选择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型抗原对定制成功率的影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