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克隆抗体定制中,纯化后的抗体浓度如何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BCA法)哪种方法更适合避免蛋白杂质干扰?
在多克隆抗体定制中,纯化后的抗体浓度测定有多种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BCA法是比较常用的两种,以下是它们的相关介绍以及对避免蛋白杂质干扰情况的分析: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
1、原理:
该方法基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如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在280nm波长处有特征吸收峰这一特性来测定蛋白浓度。通过测量样品在280nm处的吸光度值,并根据特定的计算公式或者与已知浓度标准蛋白绘制的标准曲线对比,来推算出样品中抗体的浓度。
2、操作步骤:
首先,需要将纯化后的抗体样品用合适的缓冲液进行适当稀释,以使其吸光度值处于合适的测量范围(一般吸光度在0.1-1.0之间较为准确)。然后,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将波长设定为280nm,放入装有稀释后样品的石英比色皿,测量其吸光度值。若已知抗体的消光系数(可通过理论计算或实验测定得到),可直接利用公式(浓度=吸光度值/消光系数)计算浓度;若不清楚消光系数,则可通过测量已知浓度标准蛋白在280nm处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再根据样品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中查得相应浓度。
3、对蛋白杂质干扰的情况:
优点是操作相对简便快速,不需要额外添加试剂,只要样品中不存在在280nm处有明显吸收的非蛋白杂质(比如一些核酸杂质,在280nm处也有一定吸收,会干扰测定),就能较为准确地测定抗体浓度。然而,其缺点也很明显,若样品中混有其他在280nm处有吸收的物质,如上述提到的核酸,或者含有较多的有紫外吸收的小分子杂质、缓冲液成分等,都会使测量的吸光度值偏高,进而导致计算出的抗体浓度比实际浓度偏高,出现较大误差。
二、BCA法
1、原理:
BCA(bicinchoninicacid,二喹啉甲酸)法是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将Cu²⁺还原为Cu⁺,BCA试剂与生成的Cu⁺结合形成稳定的紫色络合物,该络合物在562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其吸光度与蛋白浓度成正比,通过与标准蛋白制作的标准曲线对比来测定样品中蛋白的浓度。
2、操作步骤:
首先配制BCA工作液(一般按照试剂说明书将BCA试剂A和B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将已知浓度的标准蛋白(通常选择牛血清白蛋白,BSA)进行系列梯度稀释,制备标准曲线样品。接着对纯化后的抗体样品也进行适当稀释,向标准曲线样品和待测试样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BCA工作液,充分混匀后在特定温度(一般为37℃)下孵育一定时间(通常30分钟左右),待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使用分光光度计在562nm波长处测量各管的吸光度值,最后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抗体样品的浓度。
3、对蛋白杂质干扰的情况:
BCA法相对来说受蛋白杂质干扰的情况会好一些。一方面,它主要是基于蛋白的还原能力来反应生成可检测的络合物,只要杂质本身不具有类似的还原Cu²⁺的能力,就不会对结果产生较大干扰,比如一些常见的缓冲液成分、无机盐杂质等通常不会参与反应影响测量。另一方面,它通过标准曲线的方式进行对比测定,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部分非蛋白杂质对整体反应体系的影响,只要杂质的存在不改变蛋白本身的还原特性以及反应体系的基本条件(如pH等),就能够较准确地测定抗体浓度。不过,若样品中存在具有强还原能力的其他物质,如某些还原剂残留、具有类似还原特性的其他生物大分子等,可能会使测量的吸光度值偏高,导致测得的抗体浓度比实际浓度偏高。
在多克隆抗体纯化后测定浓度时,若能保证样品中基本不存在在280nm处有吸收的非蛋白杂质,紫外分光光度法可以快速得到结果;但如果担心样品中有较多可能干扰吸光度测量的杂质以及不确定杂质成分情况时,BCA法相对更适合,因其对多数常见的非蛋白杂质干扰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能更准确地反映抗体的实际浓度。
最新动态
-
09.23
高通量筛选用siRNA库的合成通常采用哪种技术路线?如何平衡合成成本与库容量?
-
09.23
重组蛋白表达载体构建中的目的基因DNA合成,需如何匹配载体的酶切位点?合成产物的末端设计有何特殊要求?
-
09.23
大规模工业级RNA合成(如吨级mRNA生产)与实验室小规模合成在反应体系、纯化工艺上有哪些关键差异?核心技术瓶颈是什么?
-
09.23
多克隆抗体定制中,纯化后的抗体浓度如何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BCA法)哪种方法更适合避免蛋白杂质干扰?
-
09.19
siRNA合成中,单链RNA合成完成后,退火步骤的温度和时间如何优化才能提高双链形成效率?
-
09.19
基因合成的长度上限通常是多少?目前已报道的最长人工合成基因/基因组是多少(如合成酵母染色体)?
-
09.18
合成生物学中人工基因组(如合成酵母染色体)的DNA合成,如何通过分段组装突破长片段合成的长度限制?核心挑战是什么?
-
09.18
多克隆抗体定制能否实现“针对特定修饰位点”(如磷酸化、甲基化)的抗体制备?需在需求阶段提供哪些关键信息?
-
09.17
合成基因片段若需用于植物转化(如农杆菌介导转化),在序列设计上需要额外考虑哪些因素?(如植物密码子偏好、载体元件匹配)
-
09.17
DNA合成后发现短片段杂质过多,可能是合成过程中的哪些步骤(如偶联、脱保护)出现问题?如何通过工艺调整减少杂质?